2017年的時候,突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了各種共享單車。先是小黃車,摩拜單車,后來又出來什么小藍車,小鳴單車等等等等。當時鬧得風風火火,很多新公司都來做這個生意,結果一年過去,跑路的跑路,倒閉的倒閉,只剩下兩三家了。共享經濟這個詞大家也看透了,都覺得這是一個打著共享圈錢的噱頭?,F在大家都很謹慎了,需要押金的共享產品,都會想想產品值不值押金這么多錢。押金如果太多,是沒有人會使用的。
現在做共享產品,要符合幾個條件:產品要日常生活常用的,不是很方便攜帶,價格不能太高。共享雨傘符合這所有的條件。天有不測風云,這個成語相信大家都有聽到過,尤其是在夏天,天氣預報不是萬能的,還經常出錯,大家都懂的。在夏天,原本晴空萬里的天氣那也是說變就變,讓人捉摸不透。如果沒有下雨,相信是沒有人會想帶著把傘的。但是經常會有這種尷尬的情況:沒下雨,上公交,到地方了,下著傾盆大雨。有時候帶著傘,卻一天都沒下雨,很尷尬,帶著把傘很不方便。
其實共享雨傘已經有人在做了,但是很少,現在加入還不晚。而且雨傘工廠很適合做這個,一種傘如果生產很多的話,價格可能只有十幾塊,如果租用的押金訂30,客戶拿走了不還也沒事,相當于賣傘了。這樣其實挺賺的,而且成本不高,門檻挺低的。
用戶的信用對共享經濟無疑是一巨大的考驗,丟失了30萬輛共享單車,損失就大了。維護成本也很高,但如果是雨傘,根本沒這些顧慮,清理也非常容易,維護很簡單。在公交站臺、地鐵站口、村口擺上,相信使用的人會非常多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