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高爾夫的錯誤認知,不知毀掉了多少人的揮桿。
打球多年,桿數始終居高不下,動作亂七八糟的球友可謂是一抓一大把。這其中固然有受個人天賦所限的原因,但我想更多地還是陷入了種種誤區。
就像廣為流傳的“死不抬頭、永不發力”一樣,很多人對此都深信不疑。結果呢?誤人又誤己。
類似這樣的誤區還有很多,但如果我們能夠及早地看破它們,有一個正確地認知,那么可以肯定的是,這一定會讓你少走很多彎路。
而下面這三種打高爾夫時所抱有的心態,就是誤區,著實要不得。
追求300碼
誰不希望桿桿轟出300碼?事實上,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正在努力的人很多。但是,在迷戀遠距離擊球的過程中,人們往往會忽略,真正能幫助自己打出好成績的因素是什么。
尼克勞斯曾經說過,高爾夫是一項技巧運動,而非四肢發達的體力運動。道理誰都懂,但面對擊球距離的誘惑,其實沒有多少人能抵擋得住。
如果能從追求距離的執念中清醒過來,相信他們一定會明白,穩定和精準才是降低桿數的制勝法寶。
不過,在獲得穩定和精準的同時,相應的也會損失一定的擊球距離,畢竟兩者很難兼得。
就像我們在職業比賽中所看到的一樣,球員們面對狹窄的球道或者大風的天氣,為了使開球更精準,通常會選擇使用長鐵桿或球道木開球,而非一號木。
這就叫做懂取舍,犧牲幾十碼距離換來穩穩地上球道,非常劃算。
要知道,雖然距離對高爾夫來說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,但相比較穩定和精準的擊球來說,它的重要程度還是要排在后面的。
于業余球友而言,能打得更遠當然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,但不應為了追求遠距離擊球而犧牲掉擊球的穩定性。
所以,不要始終抱著追求300碼的心態去練球,那會讓你距離和穩定兼失,竹籃打水一場空。
教科書式的揮桿
教科書式的揮桿也是所有高爾夫愛好者都想擁有的,但在追求完美揮桿的同時,也不要忘了揮桿的最終目的:擊球。不能為了揮桿而揮桿。
評價一個揮桿的好壞不是看它是否足夠標準、足夠教科書,而是擊球效果。教科書式的揮桿也并不一定適合所有人。
揮桿動作因人而異,每個人的高矮胖瘦、身體素質都不盡相同,那么揮桿動作自然也就不同。如果把一個標準套用在所有人身上,那只會讓更多人苦不堪言。
在高爾夫揮桿中,有一點需要明白,對別人來說是優點的動作,卻并不一定適合你。同理,適合你的動作,可能在其他人看來也許并不怎么合理。
好比吉姆·福瑞克,沒有人想要去學習他的揮桿,但他卻能用那樣的動作打出58桿、59桿。
所以,適合自己的、能幫助自己打出好球的揮桿才是最好的。如果你遇到了照本宣科教你打球的教練,那我勸你趁早跟他說再見。
重球場,輕練習場
忽略練習場的重要性也是業余球友普遍存在的問題,過度迷戀球場,幾乎不去練習場練球的人很多,而這部分人,通常來說都很難達到極高的水平。
因為缺少了練習場的針對性練習,自身的短板就得不到彌補。那么在下場時,這些短板就會是致命傷,為你制造很多麻煩,從而影響桿數。
比如說,你不擅長短桿,但又迫切地想要降低桿數,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到練習場,重點練習它們。
練習場的意義就在于此,是幫助解決問題的場所。而球場則是發現問題,檢驗練習效果的場所。
當然,不可否認的是,在球場打球會比去練習場有意思的多,而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練習場的原因。
但是,如果你想讓自己進步地更快,只有兩者相結合才是最有效的打球方式。
或許現在的你正抱著以上三種心態在打球,不過什么時候不晚,就從現在開始改變吧。